,是學具操作的最終目的
,在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上,引導他們結合操作過程,歸納總結出計算方法時
,學生往往把解決的問題與操作過程相脫節(jié)
,不能用語言正確敘述這一過程,開始時我就引導學生邊擺學具
,邊說算理
,一句句教給他們,逐步讓他們邊擺學具邊講算理
,看算式講算理
,看問題說算理,培養(yǎng)了思維能力
。
第四
,注意課內操作與課外實踐的有機結合。學生通過課內操作
,能夠感知知識的形成過程
,而課外實踐能夠鞏固課內知識,使學到的數(shù)學知識
,得到充分利用
,緊密聯(lián)系數(shù)學與生活,增強學生學好數(shù)學
,用好數(shù)學的信心
。在"認識厘米"時,課內我讓學生充分利用小尺感知了一厘米和幾厘米
,然后又讓學生找出周圍生活中長度大約1厘米的物體
,同位互找?guī)桌迕祝ㄟ^自制的教具
,讓學生判斷測量方法與長度是否正確
,使課內知識與生活實際聯(lián)系起來。認識立體圖形的特征后
,又通過多媒體演示
,將實物圖像抽象為只有線條組成的立體圖形,讓學生對比實物辨認
,從而使學生認識了不同角度的立體圖形,課后讓學生利用土豆
、蘿卜
、橡皮泥等,制作出各種立體實物
,帶到學校展示
,學生們的興趣盎然。
可見,合理適用教具與學具
,能使學生的思維向多元化方向發(fā)展
,能使復雜的知識簡單化,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
,能充分激發(fā)學生的學習熱情
,在動手操作活動中很好地掌握知識。
第五
,根據(jù)不同情況
,選用不同的教具學具。在教學中
,操作的主體不同教具學具的選用應有所不同
。教師演示的教具應大一些,便于全體學生都能看清
,顏色鮮艷一些
,以吸引學生的注意。學生用的學具可簡單一些
,以免無關屬性引起學生的注意
。教學中要盡量采用活動教具,因為活動教具容易引起注意
,容易被知覺
,它更有利于使知覺的主體與背景分離,使主體更加鮮明
。同時
,活動教具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,突出教學重點
,便于把握教學內容的實質
。
另外,教具學具數(shù)量
、操作遞減有序
。教具學具操作的目的,是用直觀感知來促進學生的形象思維
。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學生年級的升高
,教具學具的數(shù)量和操作的次數(shù)亦應逐漸減少。我們還須注意
,操作的次數(shù)不宜過多
,以免分散兒童的注意。應盡可能利用記憶表象來幫助兒童理解初步的數(shù)學知識
。當然
,對不同發(fā)展水平的兒童
,應通過觀察、了解
,評估
,允許發(fā)展較慢的兒童使用學具,操作時
,對不同發(fā)展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難度的操作要求
,以滿足每個學生的不同需求,促使他們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的發(fā)展
。